喝酒資歷比我多一甲子功力的N,每次把他賽豬公的肥臀放在我對面椅子上時,總會先問一句「今天要我喝什麼?」
而當時的場景往往是這樣的:習慣早到的我,進店裡就先點了一杯House Wine,然後隨意翻看酒單,依天候或心情,決定當天要點哪個產區或品種的葡萄酒。
接著,請服務生先上酒,最後才開始物色今天要點什麼菜。
帶著我走(ㄖㄨˋ)進(ㄎㄥ)葡萄酒圈的N,每次喝酒總是興味盎然的盯著我問「說說看你喝到什麼?」
「胡椒薄荷黑櫻桃……,這瓶是隆河Syrah?」「就說你嫩你菜你遜咖,再猜!」
「要不然,澳洲Shiraz?」「越猜越離譜,你媽生舌頭鼻子給你是幹什麼用的?」
「靠北喔……」,認識初期,我每每慘遭N洗臉,只是洗著洗著,好像舌頭鼻子還真的管用了點。
然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和N約碰面時我就會先幫他選一杯葡萄酒,等他到了換我考他這杯酒姓啥名誰,輪到我虧他虧夠了,我們才一起照這杯酒的味道來決定要吃什麼。(是的,人家從小喝奶他喝葡萄酒的N,也是常猜錯的哼哼。)
「好姻緣」得來不易,門當戶對很重要
通常,我和N想點的菜出入都不大;不過,他倒是常嫌棄我點菜缺乏創意。
「不是加州Cab就得配排餐吧?」
「我就知道你想點生蠔來配Chablis!」
「喂喂喂!有人規定喝Pinot只能選烤雞嗎?」
而他每次推翻我所提出的新點子,跟酒好像也都能搭出個讓人驚豔的結果,我也只好摸摸鼻子自嘆不如。

在法語中,「餐酒搭配」會使用「Mariage(結婚)」這個字,意思就是餐點與酒水的結合像是婚姻一樣,既不能「一樹梨花壓海棠」,也不能硬碰硬兩邊敲個頭破血流。
只有餐和酒彼此一進一退、互相扶持,才能得到一段「好姻緣」。
原則上,江湖流傳的「白酒配白肉,紅酒配紅肉」並沒有多大問題,重點就在於白酒清新、紅酒醇厚,搭配的餐點必須要有相對應的「重量」,才能相互截長補短、提攜風味,達成「門當戶對」的結果。
舉例來說,同樣是白肉魚,清蒸魚強調新鮮,較適合清爽酸脆的白酒如 Riesling 或 Sauvignon Blanc,用酸度去拉提鮮味。
但換成著重調味的紅燒魚,卻反倒是風味細緻低單寧的紅酒如 Pinot Noir 或 Gamay,較能帶出紅燒醬汁的鹹甜。

往更細節說,例如同樣是白酒,不同品種如Sauvignon Blanc、Chardonnay或Viognier重量各不相同,更別說根據不同產區與酒莊,還能細分出數不清的風味特色。
但只要秉持著輕配輕、重配重的大方向,基本上與餐點搭配起來就不會走太偏。
而這也是為什麼喜愛葡萄酒的人,會想嘗遍世界每個產區與品種的原因。
除了品嘗酒本身的個性風味,心中暗自為這款酒標記餐搭時的「配重」,也是飲酒之餘的一大樂趣。


總之,餐酒搭配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初期還是小嫩嫩時先照大原則走,偶而在原則之外實驗一些叛逆出彩的組合,往往也能為同桌的大夥兒創造驚喜(or驚嚇)。
喔對了,中秋烤肉將至,大叔們在採買食材時,不妨也想想哪些酒可以與之對應,例如烤香腸或梅花豬,可能比較適合風味較厚的紅酒;烤魷魚或干貝,或許帶點鹹感的白酒也不錯……。
啊~~如果太複雜懶得想,全都買啤酒就對了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