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怎麼教小孩

不用苦讀也能申請上美國Top大學?我們家的實戰筆記

不是虎爸虎媽,也不是放養派。我們家孩子的美國 Top 大學申請路線,走的是「聰明但不累」的中間路線。

我兒子不是那種會挑燈夜戰、拼命刷題的孩子。對課業,他從沒想花太多時間,總是問我們『學這些又用不到』。

他用最小的努力維持著成績,這是他的高中寫照。當我們開始進入申請大學的準備期時,我們知道:他不是典型的學霸型,也不屬於需要補救的類型—他是介於之間的那種孩子。

我們做的,就是根據這樣的特質,訂下符合他的申請策略,最終他以我們都意外高的錄取成功率,被幾間我們都滿意的大學錄取。

這是一篇關於選擇、現實與陪伴的申請學校的故事,也希望能給和我們一樣的家庭一點方向。

university application
university application

孩子不是學霸,也不是放棄型:認清起點,比什麼都重要

有些孩子是會自動開啟 Turbo 的那種,聽到「申請國外大學」就開始研究SAT、刷AP、寫履歷、組社團。不是我兒子。他對這些「加分項目」的熱情,大概就跟對家裡曬衣服的興趣差不多:可以做,但不會主動做,也不會做多。

他的成績還可以,每學期成績至少維持在 Top10%,考了兩次 SAT 也在 1500 的水準。

老實說,這成績想要衝名校,還是有些距離,而且,他除了 9 年級開始有在每週五下午去做發給獨居老人食物的義工工作,就不太參與其他課外活動,跟那些申請上名校孩子比,要在課外活動這邊拿出亮點,有點壓力。

我們知道這個差距,在10年級後半年開始,放下比較心態,開始用觀察的眼光看孩子。他不是那種會為了排名燃燒自己的人,他需要的是一個能讓他保持節奏、發揮優勢、不被逼瘋的準備計畫。

選校三大策略考量:預算、學習動機、國家選擇

現實的預算與性價比考量

我們不是「立志哈佛」那派,我自己跟孩子的母親都是在中等學校讀書的,也一直擁有不錯的職業收入,有時名校不是唯一解答,但我們也知道,名校可以是孩子很好的敲門磚,重點是孩子要到頂級殿堂競爭,他自己準備好了嗎?

美國的大學,學費真不是開玩笑的,尤其是私立學校。你看到每年幾萬美金學費時,還要記得後面還有住宿、生活、保險這些額外費用,對我們經濟中等的家庭是刀刀見血。

當孩子自己還無法說出他的想法時,絕對不是一昧的非常春藤不念,而是跟孩子討論他的興趣及投資進去資源之後他自己的期待,讓孩子在這個階段也開始負起對他未來的責任與思考。

所以我們排除了太貴又不一定給獎學金的私立名校,優先找公立大學或就業特別強的私立大學,特別是那種「學術夠強,排名穩定,擁有名聲」的州立學校。像是加州 UC 系列、UIUC、Purdue、UT Austin這些,都是我們認為性價比高又值得申請的,但同時也保留一些費用高一點的就業招牌學校如 UCLA、Northeastern 跟 CMU

學習動機與學科選擇

他喜歡彈吉他,他不喜歡科學,他喜歡玩遊戲,我們對他在高中觀察他的興趣在哪。所以我們讓他試著上一些線上課程(像Unity開發、音樂製作),也讓他參加一些音樂比賽或做些遊戲作業。一方面美化履歷,也讓他自己去「感覺一下這東西我喜歡嗎」。

起初,他雖上完課程,但卻對完成自己的專案不太上心,但也因為我們對這個節奏的推進,他自己利用BTEC學程及學校的活動,完成了一些作品集,這個來來去去談判的過程中他自己也開始對一些科系有了想法,這就是好開始。

一開始,我們有討論柏克利音樂學院、一些大學遊戲開發系等,比較跟他興趣相關的科系,但也同時跟他分析這些專業畢業後相對就業路比較窄,最後他自己提出不要完全鎖在遊戲開發。

而對於柏克利音樂學院,我自己深入做了功課,他的錄取率有50%,相當高,而且提供夏季的證照課程,我們都知道柏克利音樂學院主要出色的是教師的人脈,既然如此,真的不需要去綁三、四年花冤枉錢,先去其他大學唸書,再到柏克利音樂學院修課參與專案就好,不用急著大學就去念。

申請美國大學除非非常有錢,考慮投報率非常重要

這個探索的過程有幾個月的時間,直到 11 年級的第二學期正式對學校提出學校名單前,我們父母一直在跟孩子問問題並給於他我們對於未來產業的看法,跟高等教育對於他的意義是什麼?

國家選擇策略:十間學校數內申請限制下的抉擇

因為他就讀的高中規定:因為要由學校寄發成績單,正式透過學校申請最多只能10間,而且只能申請兩個國家,不像有些在美國的高校孩子動輒申請二、三十家,我們要更精準的打擊。

這操作起來壓力不小—你要在這麼少的選擇裡,確定他的程度能上,又不想低就,這個功課是最花時間的過程,我花了無數的夜晚,真的把每一間的過往紀錄跟申請策略都盡量列清楚。

我們曾詢問孩子是否有意願留在新加坡念大學,孩子明確表示比較傾向前往歐美,主要是因為他的好朋友多在美國。對我們父母而言,除了尊重孩子的想法,也希望能提供一些基於我們對國際經濟發展的觀察作為參考。

我們個人對歐洲經濟的未來發展較為保守看待,原因之一是當地多以高稅收與高社會福利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對於以科技或創新產業為主的學生來說,較少出現類似美國那樣的大型新創或科技公司。從我自身在科技業的經驗來看,歐洲的學歷在當地或特定產業中具有競爭力,但在國際市場,特別是亞洲地區的企業中,辨識度相較美國學校則可能稍低一些。

至於亞洲地區,中國的確擁有規模龐大的市場與豐富的職涯機會,但近年來政策方向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加上近年青年失業率偏高,怕會太競爭,中國的優秀大學我們評估後選擇不考慮。

最終,我們將申請的重點放在美國,同時也加入了一個「保底選項」:日本。我們對日本的未來經濟持相對樂觀的看法,加上日本的大學學費相對親民,而且我們全家對日本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也非常喜愛。

10 間學校怎麼選?精準投放比亂槍打鳥重要

10 間學校怎麼選,這絕對是場戰略遊戲。不能只靠排名,還要看申請成功率、科系強度、文化氣氛、學生支援、是否看重課外活動、是否強調 Essay 內容等等。

理想是這樣分配:

  • 2 間 Dream 校(難進但喜歡)
  • 4 間 Target 校(有挑戰但機會合理)
  • 3 間 Safety 校(錄取率較高,但我們也願意念)
  • 1 間保底學校 in case all hell breaks loose(就是萬一全部沒上還有地方可去)

這過程最重要的原則是:「這 10 間裡,沒有一間是『如果只剩這間我就不念』的學校」。每一間都是經過討論、分析、交叉比對後決定的。而且不光是學校,科系也是我們選校的條件,這個對於我們後來可以取得高錄取率有很大的關係。

還有 UC 系列不管你申請多少家,因為只需要一份成績單到同一個申請平台上,所有UC學校算一家,這邊可以好好利用,同樣可以分出 Dream、Target 學校。

我們一開始名單比較開放,的確洋洋灑灑列出五十幾家遍佈美國、加拿大、澳洲、日本、香港、英國、瑞士及荷蘭,主要是選出有適合孩子興趣跟結合一些夢想學校的組合,同時也列出學費及錄取率作爲參考。

一開始針對科系但不分地域的學校都列出來

我以這份名單開始與孩子討論科系專業對於將來就業的想像,他也逐漸進入狀況,開始了解每個科系學習內容並不是都是專業好玩的。

尤其是大學前兩年,很多課程都是通識,同質性很高,那選擇學校就選能提供好的社群資源與所在城市的就業機會為考慮。

再來,就算要在科技產業工作,不一定要擠熱門家競爭的 CS,相關科系像 Information system 或商科都是不錯的選擇,這樣避免把路給走窄了,根據這些,我們再調整成第二份短名單。

各學校更細節的內容

第二份名單包含更細節到科系資料,包含系所網站連結,也列出了各個學校的申請時程跟所需提供材料跟標準。

說大實話,我們那時候跟本沒把握 UC 的申請,可以從我們把 UC 所有學校列在高標學校就知道,中間的理想學校大概是抓錄取率 30% 以上。

理想學校的

在日本學校部分這時候還是把有英文學程的有名聲的學校都列了出來。

日本有提供英文學程的好大學

我們終於趕在孩子暑假結束開學後必須向學校提名單前,我們給出了最終名單如下:

Tier學校
Dream School 夢想學校CMU、喬治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同在 UC 系列)、東北大學、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
Target School 目標學校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同在 UC 系列)、普渡大學、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慶應大學(日本)
Safety School 保底學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賓州州立大學

孩子自己的努力也是不可或缺

孩子不是拯救世界的那種人,也沒什麼偉大夢想。但他有觀察力,有同理心,對音樂跟故事表達和社會議題有自己的看法。

申請學校時,他並沒有太突出的條件,我們能用的策略是:不包裝成什麼超人,只要誠實地展現他的視角跟成長背景就好,包含他親自寫的那些申請作文跟自傳,他只是陳述他是個什麼樣的學生跟身為一位第三文化小孩對他的影響。

我試圖在他的那些論文幫助他輸入一些我對產業的理解,但最終他還是用了他自己相對不宏觀的方式寫出關於他對將來唸了這些科系的見解。

推薦信的部分,他在學校一直樂於幫助老師跟同學,數學老師對他的印象不錯,而且他在 BTEC 音樂學程上表現出色,這個學程的負責老師也非常願意幫他寫推薦信。他雖然不是學霸,也不是在校園閃耀的資優生,但這些人脈都是孩子的個性跟平時的做人處事為他累積的資產。

成績出爐:這些美國Top大學說「可以來坐坐」

這次申請季,我們家孩子總共投了 14 所學校。最終收到的成績單是:
✅ 錄取 10 所
🟡 1 間 Deferred(延後審查)
🟠 1 間 Waitlist(備取)
❌ 2 間拒絕

孩子大學的申請結果

這個名單雖沒有常春藤,也沒有什麼世界頂尖,相對的,我們覺得大學先不用去那些常春藤或排名超top的學校,但這份名單我們打從心底覺得——是一份我們可以拍手慶祝的結果。

最讓我們開心的,不只是錄取數字,而是看到孩子從對學習方向迷惘,到願意站上國際高中生競爭的舞台,開始為自己的未來做選擇。

他用一份高錄取率證明了一件事:當孩子還看不見全貌的時候,大人的引導與陪伴,絕對是有意義的。

誰寫的

國際老爹

我是國際老爹!來自一個跨國家庭,和我的韓籍太太一起帶著兩個孩子,走訪不同國家、體驗各種文化。我們一家就像外派的「外交官」,在不同地方紮根生活、分享故事。
我在1980年代電子動漫的潮流中成長, 這裡,你會聽到我們的第三文化孩子如何在異國求學生活的見聞、全球各地的特色美食,以及那些充滿懷舊味道的潮流故事。歡迎來到我們的世界,一起探索跨文化的趣味人生!

2 comments

Sophia says:

你好:Congrats! 恭喜你們有了dream school , 看了你的分享我覺得我兒子的狀況和你們家孩子很像,喜歡音樂,有想法,功課中等維持起來不費力,也不是很想花太多力氣在academic 上,反正喜歡做音樂,請問你提到的音樂課程是什麼呢?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會想看